
近年来,卧佛镇人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三农”工作的重要论述,聚焦“石窟+水”特色资源,以靶向调研绘蓝图、以全程监督推项目、以机制创新促共富,全力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走深走实,让沉睡的文化资源与生态禀赋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。
锚定资源禀赋,精绘融合发展蓝图
镇人大深刻把握卧佛村“千年摩崖造像与碧水田园共生”的核心价值,主动融入发展大局。依托人大代表家站平台,组织代表深入一线开展调研,系统梳理卧佛院1613尊摩崖造像的文化价值,以及跑马滩水库的生态特质,为规划奠定坚实基础。坚持“三三”工作法,发动代表倾听群众呼声、汇聚群众智慧、积极建言献策,推动形成以卧佛“八妙”、涅槃“八相”为文化主线,以“三区、一谷、一村、一带”为空间载体的整体布局——既守住石窟保护红线,又盘活水域生态资源,让文化与自然景观有机融合。同时,引导代表化身“文旅推介官”,线上线下联动推广“春醉八妙上巳节”“星河禅意露营季”等特色活动,助力卧佛村成功创建“天府旅游名村”“四川省传统村落”,“石窟+水”的品牌名片持续擦亮。
紧扣项目实效,严督建设运营全程
针对农文旅项目投资大、业态多的特点,镇人大将监督贯穿项目建设运营全周期,确保项目进度与治理效能同步提升。在一期1.2亿元项目推进中,紧盯21个关键节点,督促完成5.75公里道路黑化拓宽、3.5公里滨河栈道等基础设施,推动祈福长廊、紫藤长廊等景观节点精准落地,确保景区如期进入常态化运营。围绕二期项目建设,积极对接文旅企业,全力担当招商引资的“桥梁纽带”,助力“安悦市井”“童梦奇缘”等25个新业态有序布局,保障项目优质高效推进。同时,镇人大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监督重点,推动完成649户卫生厕所改造、3处黑臭水体整治、9300平方米农房风貌提升。创新推广“积分制”管理模式,借助“川善治”平台激发村民参与“全域美颜”的内生动力,推动景区颜值与品质同步提升。
创新联动机制,拓宽富民强村路径
为让发展成果更多、更好惠及群众,镇人大着力推动构建“多元联动、利益共享”机制,在关键环节发挥代表联络协调作用。一方面,推动落实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县属国企中安集团的股权合作——按公司占股85%、村集体占股15%的比例实行量化分红,确保收益直达村民。另一方面,坚持“三化三兴”宅改思路,采取“集体经济+国有企业+农户”方式,通过代表包户宣讲政策、耐心引导思想转变,成功规模化盘活闲置宅基地7处、集约化使用建设用地5处,建成水月集民宿、卧佛书院等项目,助力兴农、兴村、兴业目标实现。此外,代表们积极对接人才与农业专家,联合职教中心培训高素质农民500余人次,孵化农家乐7家、民宿5家,打造“千亩观光花海”、特色水果采摘基地,推动农民从“旁观者”变身“创业者”。2024年,全村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,带动人均增收2000元,文旅富民效应持续释放。
如今,卧佛村青山碧水间的古朴步道与禅意景观相映成趣,千年造像的庄严肃穆与田园生活的恬淡悠然和谐共生。卧佛镇人大将持续深化监督与服务,充分发挥职能作用,护航卧佛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,为打造“唐韵康养度假区”,争创国家4A级景区,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贡献人大力量。
供稿:卧佛镇人大主席团
审核:李作勤
终审:罗 亮
| 相关附件: |